无标题文档

付英道:默默坚守的竹编艺人

日期:2022-11-28  来源:新余日报 字体:[大][中][小] [打印][关闭]

传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,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。然而,随着时代发展,很多竹编手工制品正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。在高新区马洪办内塘村,有这么一位竹编手艺人,60余年来一直默默坚守着竹编这门手艺。他叫付英道。

近日,笔者来到付英道家中,只见付英道老人正用他灵巧的双手编织着竹编用具,簸箕、箩筐、竹篮、凉席、遮菜罩摆了一屋子,这些记忆中再熟悉不过的东西现在却难得一见。付英道老人今年已78岁高龄,从16岁起便开始学习竹编,开始只是编织一些简单的篓、竹筛、簸箕、谷箩等小物件,到后来技术越发多样熟练,能够编织竹席、篱笆和遮菜罩等复杂用具。付英道从日常生产、生活用品学起,在实践中不断探索,不断创新,逐渐热爱竹编这项手艺活,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与竹编打交道。

在与付英道老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,我们了解到,制作竹编制品,每一步都至关重要。首先是挑选合适的竹子,一般竹子的粗细得控制在直径2.5厘米左右,若竹子过嫩风干后会变形,竹子过老则容易折断;随后,用劈刀配合木块将竹子劈成竹条,依次再劈成薄片,分成一条条的竹篾。在竹篾编织过程中,以经纬编织法为主。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,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,如:疏编、插、穿、削、锁、钉、扎、套等,这样就能编出图案花色变化多样、既美观又实用的竹制品。制作过程中,最要注重竹子的打磨,这样做出来的竹篮、蒸笼等竹制品才足够精美耐用。

竹编制品的制作工序繁复,稍微简单一点的都至少要花费半天时间才能制作完成。当笔者拿着一个个成品问是否有模板照着做的时候,付英道老人哈哈大笑了起来:“哪里有模板?都是靠自己的经验积累的,做多了熟悉了就可以信手拈来。”付英道还告诉我们:“竹子要下半年去砍,因为下半年蛀虫少,这样的竹子做成的竹编制品才不易发霉、损坏,我可以毫不谦逊地说,我做出来的竹编制品轻松用上十几年完全没有问题!”付英道手法娴熟、技艺精湛,每一件竹编制品都力求精益求精,所制成品物美价廉,在当年人们还在使用这些竹篮、箩筐等手工制品的时候,他的货品可是马洪集镇里最抢手的。

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,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竹编,已经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。由于竹编工作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劳力,甚至有时候自身的付出会得不到相应的报酬,加上现在许多竹制器具逐渐被替代,所以很多传统竹编手艺人渐渐退出,改做其他行当,年轻人更是不愿再学习这门手艺。问到是什么让付英道一直坚持,他这样告诉我们:“一是做了这么多年,有感情了,现在老了更是舍不下!二是看着完成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觉得很开心;再者日常编织竹制品也让我的生活多了些乐趣。”

成年累月的竹编工作苦了付英道的一双手,十根手指可谓是沟壑纵横。这是常年做竹编工艺的人特有的印记。

专注和坚守成就价值。付英道老人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,用匠心传承着传统工艺、延续着传统文化,编织着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愿景。竹编有着悠久的历史,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,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近竹编,让这份手艺得到传承。

责任编辑:王 喜香返回顶部